close

  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成為“愛明諾夫獎”中國第一人之後,有媒體做問卷調查,結果八成受訪者不識施一公。而據一位全國政協委員對北京市兩所中學和兩所小學的1180名學生所做的職業調查顯示,他們長大以後最喜歡從事的職業,第一名是企業家,然後是歌星再然後是影星,科學家只排到了第七。(4月3日央視《新聞1+1》)
  施一公的研究領域很冷僻,別說問孩子,如果不是這次獲“愛明諾夫獎”,恐怕不少專業人士都不一定認識他。何況,這個調查結果,也並不公允,不僅樣本少,選擇面也狹窄,根本說明不了什麼,“中國孩子更想當企業家”到底想表達什麼觀點?
  其實,孩子對理想的認識,都是平面的。說起理想,往往也只是根據個人喜好隨口一說。之所以想成為企業家,或者歌星影星之類的人物,也僅僅是這些“人物”出鏡率太高,孩子們已經耳熟能詳。而按照孩子的心理,這樣選擇,自然順理成章。想讓孩子崇拜誰,首先應該先瞭解他,認識他。科學家當然不需要像娛樂明星那樣出彩,但也要讓人認識才好,讓孩子知道他們所從事的專業魅力所在。連這個人都不知道,孩子如何能把成為像他一樣的人作為理想?武漢大學最年輕教授鄧鶴翔之所以引得萬眾網友膜拜,並讓不少孩子想“成為他這樣的人”,也是因為知道他。而且,現在不想當科學家,長大未必不是,這還要看後天的努力,看環境以及個人的愛好和天賦。那麼多的年輕科學家,有多少是從小就立下了做科學家的理想的?
  社會觀念的豐富多元,人的理想必然也是。從以前的人人都清一色想“當科學家”,到如今理想的五花八門,這正是社會進步的標誌,而非理想滑坡。有些理想可能高端大氣上檔次,也有低調奢華有內涵的,本沒有也不該有高下尊卑之分,不能因為我們心中有成見和固有認知,就對孩子的理想生搬硬套,做出好惡判斷。甚至大呼狼來了。
  做個企業家有什麼不好?如果他能一邊創造財富,一邊溫暖他人,我們為什麼不去鼓勵,而用成人的觀念喝彩或者棒殺?這和孩子“長大隻想當官”道理一樣。關鍵看他是不是想當個好官,做個清廉官。要讓每一個孩子都出彩,就不該問他的理想是什麼,而是看他有沒有理想,問他有“官癮錢癮”的理由。比如,有孩子希望長大後買彩票中大獎,中獎只是“希望買個官做”,甚至,還有女孩說自己的理想是長大嫁個“高富帥”,“吃喝不愁,想乾啥就乾啥”,這種認知就很危險,需要小心引導,隨時扶正糾偏。理想如青苗,只要小心呵護,都能長成參天大樹,而不是看成為什麼樹,只要於社會都有用。厚此薄彼,甚至上升到“國家未來”的高度,就有些言過其實、杞人憂天了。
  文/晴川  (原標題:孩子成了企業家,人生也“出彩”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xxqmqoobw 的頭像
    lxxqmqoobw

    lxxqmqoobw的部落格

    lxxqmqoob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